时间:2009-10-17 | 栏目:行业分析 | 人参与讨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氟树脂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产品到全面发展,离不开中国几代氟化学科技工作者们的殚精竭虑、发奋图强。其中,两个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对氟树脂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57年,高曾熙工程师在国内最早提出从氟制冷剂22出发试制聚四氟乙烯,并在上海鸿源化学厂组织实施。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冒着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 在简单的压力容器中进行聚合试验, 得到了最早的聚四氟乙烯样品。尽管样品颜色较深,呈黑色,但能耐化学腐蚀,耐高温,具有聚四氟乙烯高聚物的特性。虽然数量仅以克计, 但它却是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人员最早试制出来的聚四氟乙烯。
在以后的几年中,在当时化工部的关心和协调下,由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负责设计,鸿源厂建成了第一套3吨/年聚四氟乙烯试验装置。1964年初,上海市合成橡胶研究所(1981年更名为上海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建成了30吨/年四氟乙烯中试兼小生产装置。当时,科技人员对所有管道、阀门、仪表直至管接头等都做了反复全面的检查和整改。1964年5月20日,化工投料试车成功,产出的白色聚四氟乙烯树脂被送到上海市塑料研究所进行加工试验,并制成多种不同形状的制品,证明了该装置生产的树脂质量合格。这套装置填补了国家发展尖端国防工业所需聚四氟乙烯的空白。
1970年前后,用这套装置的技术,我国先后在当时的上海电化厂、济南化工厂、北京化工厂和阜新化工厂等建成了单套100吨/年至300吨/年装置。同时,四川富顺也建立了从四氟乙烯开始的一系列生产装置。在此基础上,四氟乙烯产品的品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四氟乙烯为主要原料的其他单体如六氟丙烯等,其他共聚合产品如聚全氟乙烯(F46,国外称FEP)、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等,以及各种品级氟橡胶等陆续研制成功并实现了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