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的PVDF(聚偏氟乙烯)“膜力”(2)
说“小”,是因为碧水源所开发的MBR所用的膜丝,表面孔径只有0.1-0.4微米,为头发丝几百分之一,却可以将污水中的杂质成功地阻挡下来,经过再处理就可以变成优质的再生水源。
就是这小小的膜丝,向传统工艺发出了挑战,并将引发污水处理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
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是将污水引入生化池,再经“沉淀池”进行无害化处理,水质标准不高,不适于再次利用,而直接排放到江河中。由于沉淀池中的活性微生物会随着排水、排泥而流失,因而会降低沉淀池的处理效率。
较之传统技术“活性污泥法”,经碧水源MBR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标准高,稳定性好,污泥排放量较传统工艺减少1/3。利用膜组器进行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国家一级A的排放标准,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工业用水甚至景观用水加以再利用,大大节约居民、企业和城市环境用水。
“污水进入生化池,反应后经过膜池的膜组器,进行固液分离”,工科出身的文剑平常常习惯拿实物向访客介绍他的产品。经过膜组器处理后的污水,经臭氧消毒后,最后形成水质和生物安全性都较高的优质再生水。
“这样一来,污水处理行业不仅仅是个环保行业,改善了水环境,还将成为一个资源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清洁水源”,文剑平说。
破解本地化应用难题
记者了解到,膜处理工艺在国外兴起不过十几年时间,在文剑平曾经留学过的澳大利亚,膜技术就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行业。而在美国、日本以及中东地区,膜法处理更是被看作污水再利用的一项重要工艺。“好的工艺没有理由不引入中国”,文剑平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黄霞就认为,尽管膜处理技术可同时解决水污染和污水资源化两大难题,被称为21世纪污水处理的革命性突破,但是应用膜法进行水处理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中,国际公认的难题主要有3方面:一是膜材料的研制,二是膜组器的研制,三是膜法水处理组合工艺的优化运行和膜污染控制技术。